从军营到商海,从珠三角的“百万厂长”到皖北乡村的“创业先锋”,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王希友怀着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赤子情怀,把“致富车间”开在“家门口”,带领群众踏上乡村振兴的大道,用军人的担当与执着,书写“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的时代新歌。
异乡追梦只为故土扎根
1991年冬,18岁的王希友背起行囊,走出家乡临泉县长官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3年军旅生涯,锤炼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永不言弃的品格。1994年退役后,他辗转广东、江苏、浙江多地从事服装加工行业,17年间,从一名基层普工成为了年薪超百万的生产厂长。
都市的繁华并未模糊他心中的坐标——家乡的袅袅炊烟、父老乡亲淳朴而期盼的面容,常在王希友脑海中浮现。“我了解到村里有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老人孩子留守在家,这让我心里不是滋味。”既然能在异乡带领工人创造价值,为何不能回家乡带领乡亲们改变命运?这掷地有声的自问,催生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逆行”:返乡创业!
2011年,乘着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的东风,王希友毅然回到临泉,创立捷利泳装服饰有限公司,租赁园区标准化车间专业生产泳装。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迅速壮大,2016年,他再创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军人的果敢与诚信成为他驰骋商海的通行证。
独闯生路只为同舟共济
在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百台缝纫机飞速运转,工人们正赶制发往欧美的泳装订单。尽管如今的生产线火热,但回顾王希友的创业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刚开始,厂房是租的,工人是乡亲们凑的,不少人说我‘放着好日子不过,回来瞎折腾’。”但王希友却认准一个理:只要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再难也值!
“做企业和当兵一样,既要守得住阵地,更要打得出去。”王希友回忆道,“以前去南方找订单时,火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坐票就站着,或者坐个小凳子。”
订单越来越多,业务规模也逐渐扩大,浪鲨克开始专注于高端泳装出口。如今,这家军创企业年产泳装500万件,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多国,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成为地方经济版图上闪亮的星。
初心如旧,王希友从没有忘记部队的培养。在浪鲨克,拥军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整套温暖落地的“红嫂计划”。
公司大门向军属敞开:放宽年龄限制,每月保底工资4000元,外加300元“荣誉金”,只为让守护家园的军人无后顾之忧。业务经理蔡潇潇的爱人远在新疆服役,得益于“红嫂计划”,她在浪鲨克找到了稳定工作。“从家到单位3公里,骑电动车10多分钟就到。”蔡潇潇的言语中洋溢着幸福,“待遇好,工作不累,还能方便照顾两个孩子。公司适当延长年休假,让我们团聚时间更多了。”
35位像蔡潇潇这样的军嫂军属,在浪鲨克这片热土上,收获了职业尊严与生活保障的双重暖意。更让她们感佩的,是王希友那份战友般的深情厚谊:“王总连孩子转学、家人生病的事儿都倾力相助,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班长!”
个人致富只为共同富裕
“服装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临泉是人口大县,在这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多年来,王希友心中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是真的富,带着大家一起奋斗,干就要干好。
2019年,临泉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在浪鲨克挂牌成立。次年,王希友又加入了安徽首支“退役军人扶贫战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针对退役军人创业缺技术、缺资金的难题,基地推出“致敬老兵”帮扶行动: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帮扶,企业统一回购代销产品。“一开始我找不到合适工作,王总手把手教、实打实帮,指引我开办了小型加工点。要是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一名退役军人创业者说。
为让更多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王希友陆续在临泉县长官镇、迎仙镇等8个乡镇开办分厂。来自周边村庄的女工,用灵巧的双手缝制出一件件精美泳装,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以前去外地打工,一年见不着孩子几次。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攒下钱,还能辅导孩子功课,这日子踏实!”在长官镇分厂,职工秦梦雨的话道出了姐妹们的心声。
目前,浪鲨克已带动217名退役军人、军属和302名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致富车间”。王希友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村里修桥铺路、资助贫困学生、慰问困难老兵,累计捐款达130余万元。
辛勤付出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希友先后获得阜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最美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带动就业光荣榜”等荣誉称号。他说:“我只是做了一名老兵该做的事。下一步计划开设新的乡镇分厂,开发适合乡亲们的岗位,吸纳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父老乡亲增收致富。”(赵怀勇 李一晴 刘亚宝)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