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万户籍人口,160多万常住人口,26万多60岁以上老人,是众多家庭的宝贵财富,也是做好老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如何让“银龄”更快乐更幸福?临泉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孝道文化,创建老年友好社区,提高老人幸福指数,“泉心泉意”爱“银龄”让老年人真切感受到新时代的温度与善意,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敬老之风遍城乡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推进力量。临泉县在爱护“银龄”群体工作中,不断创新载体形式,大力推行孝道文化,让敬老爱老孝老之风遍及城乡,成为推动文明新风形成的重要力量。
为营造浓厚的敬老爱老社会氛围,临泉县不断加大文艺作品创作,精心编排了戏曲、小品、快板、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如《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莫攀比》《婆婆妈妈一家亲》《孝道》《娘》《卖苗郎》《厚养薄葬》等文艺原创作品,以艺术化方式传递孝道文化。同时,结合地方特色,融入非遗表演(如大鼓书、地方曲艺等),注重培育文艺队伍,着力讲好“家风故事”。近年来,全县累计培育、扶植和打造基层院团796个、文艺表演团队653家。
为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孝老新风,临泉县采取“流动舞台车+固定演出点”相结合的方式,走进乡村、社区、敬老院等场所,做到文化惠民“零距离”。举办六届“金羊杯”原创文艺汇演活动,连续3年举办了以“欢乐和谐”为主题的“乡村春晚”。在鲖城镇、城南街道等乡镇街道举办“乡村春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如此孝心》《夸夸俺村的好媳妇》等一大批孝亲爱老文艺作品,累计演出120多场次,举办了长官镇长东社区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用文艺的方式让老年人感受到晚年的快乐。
针对偏远乡镇,临泉县组织“移风易俗孝道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通过戏曲、小品、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娘》《孝敬老人莫攀比》等原创作品送到田间地头。近年来,累计组织演出980多场次,覆盖300多个村(社区),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同时,注重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利用村头群众会、乡村大课堂、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常态化宣传孝道文化。在村文化广场设立孝道榜,公布正反面典型及贫困户子女与父母住房情况对比图。全县成立村级孝老志愿服务队236支,吸纳志愿者超5000人,开展义剪、义诊、法律援助等活动1200余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
典型引路树新风
营造孝亲敬老新风尚是临泉县以典型引路推进“银龄”工作的重要一环。该县常态化举办“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平安家庭”评选活动,开展“活力老人”“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宣传,以点带面,促进居民素质不断提升。同时大力推进老年助餐理念,改造升级老年食堂,面向辖区60周岁以上空巢、留守老人开展“定量膳食”服务。针对不同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的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合理搭配膳食。在社区开设老年学习点,每周定期安排课程,累计开展老年学习162次。开办“辅仁书院”,累计服务老年群众16000余人次学习。注重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持续培育全域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努力实现“创建一个、带动一片、覆盖全域”的目标。
临泉县还把“好人”评选作为推进“银龄”工作、服务“银龄”群体的有力抓手。2021年以来,推荐“最美临泉人”(现为“临泉好人”)327名,道德模范及提名19人;“阜阳好人”69人,道德模范及提名6人;“安徽好人”3人,“中国好人”4人。累计评选临泉县“新时代好少年”36人,获评阜阳市“新时代好少年”5名,安徽省“新时代好少年”2名,李智琳、李慧琳2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事迹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好人长廊”、公园图板和相关网站等进行广泛宣传,用身边例子“现身说法”,让敬老爱老文明新风尚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讲好孝老故事、树立敬老新风是临泉县营造“银龄”群体幸福快乐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2023年以来,全县开展孝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宣教活动180场次,3.5万多名群众受益。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设置“孝老爱亲”故事分享环节,邀请“最美家庭”“孝心模范”开展教育活动164场,现场讲述感人故事,覆盖学生2万余人。持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建立“泉好·幸福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家教公益讲座走基层”和“好家风好家训先进典型”巡讲,推动家风家教建设深入人心。2024年1月,城南街道代庄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创新机制促治理
建立健全提高“银龄”群体幸福感还要靠良好的工作机制作保障。为此,临泉县建立“乡风文明观察员”制度。推行“五看五评”,由乡风文明观察员监督孝老情况落实,覆盖全县80%以上行政村。建立移风易俗与“孝道扶贫”结合机制,推广“孝道榜”和“孝心基金”。在此机制推动下,长官镇花兰村公开子女赡养费缴纳情况,累计筹集孝心基金12万元,惠及70岁以上老人150名。建立“孝道113行动”机制,通过“孝道113行动”(每周打扫一次、每年给赡养费、“三节”尽孝),促成3.2万户家庭签订“孝亲承诺书”,覆盖率达65%。建立“老人关爱基金”机制,28个社区建立“老人关爱基金”,募集资金超200万元,惠及老人1.2万人次。
临泉县还建立评选表彰机制,持续开展“孝德之星”“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先进个人73名。对10个“家风故事”、10封“微家书”、10条“亲情寄语”、10条“家规家训”进行表彰。评选表彰一批“十大孝子”“孝善之家”。建立司法部门介入机制,对家庭赡养纠纷、子女不孝等行为,司法部门及时介入,通过调解、公益诉讼等方式解决。近年来,共调处73起案件,强制执行2起,切实保障老人权益。
为抓好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临泉县创新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法,坚持“接收群众诉求、一线上门走访、发动群众举报”三位一体,全面排查包含不履行法定赡养父母义务、独居老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等在内的各类问题。通过设置“书记接待室”“接诉即办”等方式,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坚持主动排查与接诉即办相结合,及时了解辖区有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推广“积分超市+一约四会”模式,激励群众敬老爱老助老,对表现较好的群众进行奖励。全县组建了43支“善桥”志愿服务队,形成“专业咨询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协同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累计服务老人超万人次。单桥镇“心理茶馆”以喝茶为沟通媒介,开展心理疏导、矛盾调解、舆情收集、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帮助老年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泉心泉意”护“银龄”
在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工作中,临泉县注重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为各项措施落地提供组织保障。“有事找书记”模式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时,大力推进多元共治,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参与的服务体系,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2023年“心理茶馆”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临泉县还积极发挥文化浸润的作用,深入挖掘孝亲敬老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价值观进行创新诠释,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让孝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将软性道德约束与硬性制度规范相结合,引导村民自觉践行孝亲敬老。
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临泉县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泉心泉意”护“银龄”得到群众高度认可。社会敬老氛围日益浓厚,无论是政策保障还是日常细节,处处彰显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公共场所的适老化改造、志愿服务队的贴心帮扶,更让尊老敬老蔚然成风,“敬老月”等主题活动深入人心,年轻人主动为老人让座、陪聊、教用智能手机的暖心场景随处可见,敬老风尚让老年人真切感受到时代的温度与善意。“银龄”群体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新模式化解了大量涉老矛盾纠纷,“积分超市”“一约四会”等制度积极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孝道,基层涉老事务管理更加高效有序。(赵怀勇)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