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民生社会 > 正文

16处地标见证合肥及周边地区抗战史

时间:2025-09-01 09:59:24

  80多年前,

  这片土地

  曾硝烟弥漫

  抗战中

  合肥及周边地区

  以局部战场的持续抵抗

  成功牵制日军

  中断其战略运输线。

  烽火连天

  山河破碎

  却从未屈服。

  如果你有时间

  不妨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

  重读合肥地区的抗战史,

  见证合肥大地不屈的抗战

  致敬永不妥协的民族脊梁。

  一碑一痛:铭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

  1938年5月14日,是合肥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一天。

  这一天,日军的铁蹄踏破城池,合肥沦陷,拱辰桥畔沦为人间炼狱。

  侵略者的屠刀落下,无辜百姓倒在血泊中,河水被染红,哀嚎与枪声交织成黑暗的底色。

  如今,纪念碑静静矗立,每一道刻痕都在提醒: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大蜀山森林公园日军碉堡遗址

  荒草丛生的碉堡墙体,仍残留着战争的斑驳痕迹。

  这座由日军修建的碉堡,曾是侵略者俯瞰合肥、镇压民众的罪恶据点。

  冰冷的水泥结构里,藏着无数百姓的恐惧与血泪。

  它像一个沉默的“罪证”,将日军的侵略野心与残暴行径,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巢湖市中垾镇温家套惨案纪念碑

  温家套的湖水,曾倒映过侵略者的狰狞。

  日军入侵时,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温家套惨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平静的村落瞬间化为废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纪念碑上的名字,是逝者的呐喊,更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永恒控诉。

  长丰县下塘镇南圩死难者纪念碑

  南圩的土地,曾被鲜血浸透。

  日军的扫荡中,手无寸铁的村民惨遭屠戮,宁静的圩区沦为人间地狱。

  每一块纪念碑石,都承载着一段沉重的记忆,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遗忘。

  一馆一史:见证浴血抗争的不屈精神

  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纪念馆

  1938年5月12日拂晓,巢湖蒋家河口的水面泛起微光,一场改变战局的战斗悄然打响。

  新四军部队在此设伏,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战士们奋勇冲锋,打响了新四军东进敌后的华中抗日第一枪!

  此战以少胜多,不仅歼灭了大量日军,更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巢湖市庙岗镇军高烈士陵园

  1939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一,驻合肥日军200余人进攻肥东梁园附近的新四军8团团部,团长周骏鸣率部击退日军。此战,敌伤亡150余人,我军取得反偷袭战胜利。

  巢湖市庙岗镇军高烈士陵园中的“七烈士之墓”,安葬的是在方老人洼反偷袭战斗中牺牲的抗日烈士。

  青年创意田园日军碉堡遗存

  抗战时期,日军在其控制的淮南铁路沿线及周围重镇设立了许多据点和碉堡。

  为破袭日军交通线,抗日军民多次捣毁铁路。

  仅1939年2月,新四军第8团就连续3次袭击桥头集日军据点,共破坏铁路数十里。

  大蜀山抗战纪念碑

  1940年1月的大蜀山,寒风凛冽却热血沸腾。

  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国共两军携手抗敌,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此展开——史称“农蜀大捷”。

  战士们凭借地形优势,与日军殊死搏斗,最终击退侵略者。浮雕墙上,战士们冲锋的身影栩栩如生,定格了那段共赴国难的峥嵘岁月。

  黄疃庙战役纪念馆

  黄疃庙战役,是合肥抗战后期的关键一战。

  面对负隅顽抗的日伪顽军,新四军部队周密部署、勇猛出击。

  此战,谭震林亲任总指挥,战斗持续六昼夜,九战九捷,这场战役不仅给予敌以重创,更是把新四军二师、新四军七师的两个抗日根据地牢牢地连成一片。

  纪念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战士们“为家国而战”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

  在这里,有一段关于“家国大义”的动人故事:爱国开明绅士褚峻斋,主动将自家庄园无偿提供给新四军使用,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家投身抗战,出钱出物、传递情报,成为军民同心抗敌的典范。

  昔日褚老圩,如今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纪念馆里,褚峻斋先生的遗物与事迹被精心陈列,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跨越时空仍能打动人心。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1939年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等亲自渡江北上,来到庐江东汤池;5月时,在此建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江北部队及地方武装。

  叶挺、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戴季英等都曾在这里指挥抗日。

  从制定作战计划到发动群众参军,从整训部队到开辟根据地,这里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

  新四军由此初步开拓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和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如今,旧址旁的纪念馆,仍在讲述着叶挺等革命先辈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传奇。

  藕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后,抗日形势愈发严峻。

  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整编而来的新四军二师,在藕塘一带扎根,克服艰难险阻,建立起稳固的淮南抗日根据地。

  这里是战士们的“后方堡垒”,也是百姓的“安全港湾”。

  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为根据地建设、为抗击日军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忠魂,永远守护着这片曾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

  在苍翠葱郁的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旁,一座庄严肃穆的陈列馆巍然矗立。

  淮南新四军陈列馆是纪念林的延续和发展。馆内以“铜像、铜雕、铜钟”为特色,通过六大主题展室,将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娓娓道来,全景式展现了新四军在华中战场的光辉历程。

  巢湖市银屏山景区

  银屏山的深山里,曾藏着一座“秘密兵工厂”。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此利用天然地形,搭建起简陋却高效的兵工厂,战士们与当地百姓一起,用双手制造枪支、弹药,为前线输送“杀敌利器”。

  没有先进设备,就用土法锻造;没有充足原料,就四处搜集废铁。这座兵工厂,是军民同心、自力更生的生动见证。

  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

  新四军第七师的成立,是一场“绝境中的集结”。

  1941年5月,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连同皖南事变突围至江北的部队,共同组建新四军第七师。这支新生的队伍以无为、巢南为中心,逐步构建起皖江抗日根据地。

  这支“钢铁之师”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打击日军,成为皖中抗日的重要力量。纪念馆里的历史照片与文献,记录着这支部队“在苦难中成长、在战斗中壮大”的光辉历程。

  无为红色山水涧景区

  抗战时期,新四军战士们曾在无为地区依托山水地形,开展游击战争。

  山间的小道是他们传递情报的“秘密通道”,清澈的溪流曾为他们解渴、洗涤战伤,茂密的树林是他们隐蔽伏击的天然屏障。

  百姓们也与战士们心手相牵,送粮送药、掩护伤员,让红色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红色山水涧已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

  岁月流转,青山依旧,盛世如约。

  这些地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承精神的课堂。

  苦难不能忘,先烈不能忘,家国情怀更不能忘。

  循着地标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以史为鉴,砥砺前行,让英雄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的征途!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夏伟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