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民生社会 > 正文

合肥医护上演“双城”救援

时间:2025-10-10 14:13:28

合肥医护上演“双城”救援

抓住“黄金四分钟”,成功为突发晕厥病人实施心肺复苏

徐晓婵在河南景区对晕倒者进行心肺复苏。

彭瑶在合肥街头为晕倒者进行心肺复苏。

  国庆假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与主管护师彭瑶,分别在河南和合肥两地,遭遇突发晕厥事件。两名医护人员异地同心,迅速抓住“黄金四分钟”急救时机,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展现了安徽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担当。

  异地景区紧急施救

  “有人晕倒了!”10月3日上午,徐晓婵与家人在河南一景区游玩时,突然听到路人喊叫。

  “病人离我大概也就十步距离。”闻声,徐晓婵即刻快步来到病人身旁。

  倒地不起的是一名穿着景区工作服装的中年男性,他的面部及口唇呈现紫绀色,徐晓婵尝试呼喊,但该男子没有任何反应。

  她进一步触摸,发觉颈动脉搏动消失、胸廓无起伏,确认该男子心跳呼吸骤停后,徐晓婵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其妹妹协助清理患者呼吸道。同时请路人拨打120,寻找景区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及工作人员。

  在徐晓婵进行救援的过程中,另一名来自浙江的医生也迅速赶至现场协助,两人一边交替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一边监测病人的脉搏与心跳状况。

  “有脉搏了!有脉搏了!”在两位医生的全力抢救下,该男子恢复了呼吸和心跳。复苏成功后,景区的急救车随即到达,徐晓婵与家人随后便离开了现场。

  “打了景区的热线电话,工作人员说被救男子已经没事了,目前正在休养。”了解到后续情况,徐晓婵松了一口气。

  合肥街头跪地抢救

  无独有偶,主管护师彭瑶也遇到一起类似的突发事件。

  9月30日下午,合肥市长江东路与天长路交口附近有多人围聚,彭瑶骑车经过时看到,一辆蓝色三轮车驾驶室里,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正趴在地上。

  “这个人是头朝下,脸朝地面的俯趴姿势,腿还在车上,上半身趴在地面,一动不动。”有着七年ICU工作经验的她看了一眼,就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感觉就像突然从车上倒下来的。”

  彭瑶迅速下车,脱去外套,放下皮包,试图扶起那名男子,却发现极为困难。“我根本架不起他,于是呼喊围观者协助,将他从车里扶出,平躺在地面上。”

  翻过身来,彭瑶才发现情况比自己想得更严重,男子口唇紫绀,她摸了摸颈动脉,发现没有搏动,于是立马跪在地上,开始做心肺复苏。

  跪在地上按压了多久,彭瑶已经记不清了,但她知道自己还没有开始人工呼吸,“应该没到一个按压循环。”

  慢慢的,倒地的男子手晃了一下,眼皮也动了一下。彭瑶大声地叫了他几声,男子开始恢复意识,手乱抓乱动,嘴里也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

  见状,彭瑶紧绷的神经缓和下来,她让男子继续躺一会儿。随后,男子的意识逐渐清醒,自己站起来上了车。彭瑶不放心地叮嘱,要他等救护车来去医院检查。

  事后,彭瑶回到家,仅将此事告知了自己的丈夫。几天后,她丈夫告诉她,有人将她救人的视频上传到了网络。同时,医院领导也将这段救人视频分享到了微信群里,同事们纷纷点赞。

  “当时并没有多想,救人是出于职业本能。”彭瑶表示:“我们医院一直反复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护理部更是每年操作考试心肺复苏术必考项目,所以能够运用我所学的技能帮助到别人,也觉得非常有意义。”

  医生呼吁:普及心肺复苏培训

  面对此类突发情况,身为“中国好医生”的徐晓婵呼吁,“希望早日普及心肺复苏培训,或者一些培训对社会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人能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抓住‘黄金四分钟’的急救时机。”

  她表示,“不是所有人运气都这么好,有专业医务人员就在附近。但只要旁边有会心肺复苏的人,及时抢救都有可能救人一命。”

  公开资料显示,黄金四分钟是心源性猝死急救的关键时间窗,指心搏骤停患者发病后四分钟内需实施心肺复苏(CPR)和电除颤(AED)等有效急救措施,以维持器官供氧并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研究表明,此时段内抢救可使存活率提升至50%,超4分钟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损伤,10分钟后存活率不足5%。我国每年约54万例心源性猝死,超60%发生于院外,及时干预依赖公众急救能力与设备配置。

  急救核心为快速识别、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配合人工呼吸(30:2循环)及AED使用。研究表明,除颤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我国正推动公共场所AED布局并加强急救培训,以提高院外救治成功率。规范操作可避免二次损伤,非专业人员仅可持续胸外按压直至救援到达。

  “唯有越来越多的人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更多生命。”徐晓婵指出,随着心肺复苏及电除颤(AED)等有效急救措施的广泛普及,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