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蹚出种地新路子”

时间:2025-07-25 10:23:29

  “现在浇水轻松多了,点击手机App,喷灌设备就能自动运行。”7月24日下午,在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徐淙祥拿着手机坐在地头的凉亭里,眼神望向不远处“呲呲”作响的200多米长的大型桁架式喷灌机。

  如果是在过去,遇到今年这样的干旱天气,徐淙祥不可能这样轻松。进入7月份,我省面平均雨量36毫米,较常年同期少八成,太和县所在的淮河以北地区仅12毫米,为1950年以来同期最少。

  徐淙祥今年种了900亩大豆、300亩玉米,“大豆处于分枝期,玉米处于小喇叭口期,都是生长关键期,一天也离不开水。”徐淙祥走进一块豆田,仔细观察后说,“大豆已经出现茎秆瘦弱、叶片干枯、根系萎缩的现象。”

  不过,徐淙祥并不着急,应对干旱天气,他经验丰富、底气十足。“品种肥力有变化,气候年年差异大”,种了50多年的地,遇到洪涝干旱是常有的事,因此他对今年的收成有信心。

  “现在,到处是高标准农田,机井、沟渠等水利设施,再加上摇臂式喷枪、自走式卷盘喷灌机、大型桁架式喷灌机等先进的灌溉设备,抗旱浇地不是啥难事。”徐淙祥自信地说,有了这些设备,他种植的小麦即使在今年干旱气象条件下,仍然能实现丰产高产,高产田块达到每亩820.5公斤。

  “天气干旱意味着光照充足,只要及时灌溉和施肥,粮食产量不仅不会减少,还能创下高产纪录。”徐淙祥说出自己的“种田经”。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徐老从不拿我们当外人,传授种植技术时,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常兴铎跟着徐淙祥种地10年了,在徐淙祥的帮助下,不仅扭亏为盈,而且现在土地流转的面积比徐淙祥的还要多。

  看到常兴铎,徐淙祥热情地迎上去,询问他的抗旱情况。得知常兴铎正是为此事而来,徐淙祥耐心地告诉他,浇水要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5点这段时间,因为此时的温度高,而浇地用的是机井里的水,温度很低,如果这时浇水,就相当于给庄稼洗个凉水澡,破坏根系生长,同时还会影响正常授粉,造成粮食减产。

  在1200多亩庄稼中,徐淙祥最关心的是今年试种的50亩“豫芝ND837”芝麻。受干旱天气影响,芝麻出现枯萎、死苗现象,有人劝他铲除芝麻,改种其他作物,降低经济损失。这个建议被他拒绝了。

  “芝麻的效益是大豆的三倍,但由于芝麻靠人工收割,因此种植规模一直上不去,而‘豫芝ND837’属于机收芝麻品种,一旦试种成功,将打破芝麻种植瓶颈,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徐淙祥说,即使试种失败,损失的只是他自己,其他人也没损失,“只要能为大家蹚出种地新路子,这点风险和损失又算啥?”

  微风拂过,凉亭旁那棵挺拔的楝树周边,是徐淙祥用毕生心血守护的一望无际的田野。这位“大国农匠”望向田野,眼神里满是对丰收的笃定。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