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先进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团队查看使用了高功率密度变换器的产品。记者 徐旻昊 摄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升级正成为安徽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中的强大支撑。如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7月17日下午,省政协“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专家、高校代表及省有关厅局负责人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不进则退”的关口
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天舟九号入轨后于8时52分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由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院士、丁帅教授团队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研制的非接触式智能生理检测装置“首望”已随天舟九号上行至中国空间站,开始长期在轨运行。
高等教育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和科技成果的“富矿”。近年来,安徽坚持以“双一流”为引领、“双特色”为补充,推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3所高校的13个学科入列“双一流”建设,40所特色高校、51个特色学科、118个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
让高等教育更好赋能全省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凝心聚力。2025年,“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列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制定的月度民主协商计划。
省政协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赴芜湖、蚌埠实地调研,前往陕西学习考察,认真了解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八省市先进经验,并与省直相关部门、中安在线联合开展问卷调查,为会议顺利召开打下坚实基础。
“‘双一流’建设与我省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群众上好大学的期待有不小差距”“特色化发展不够,专业设置‘低水平多而全’,‘多校一面’问题突出”“产业、专业、就业、创业协同不够,产教融合层次不高”……协商会上,与会人员在发言中不避问题、直击症结。
会议共收到发言材料和调研报告82篇,从现状分析到对策建议,角度多样、详实具体、干货满满。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全省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爬坡期,必须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准目标任务,提升建设水平,奋力创优争先。
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教育有效供给与供需精准适配,是当前教育系统的紧迫任务。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结合过去在中国科大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实践,点出了学科评价机制、校企协同攻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形成‘头部企业—行业高校/研究所—高校’协同创新新范式。”
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6%。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与长三角兄弟省份相比,安徽工科教育力量仍需提升。”在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胡笑旋看来,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匹配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打造真项目真课题“训练场”。
安徽高等研究院合肥分院作为全国首批试点高等研究院并率先实现实体化运行的地市分院,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创新模式。合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明建议,要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等区域高校集群资源,“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省内重要平台作用,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与高效配置,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企业未来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正伴随着产业升级而适配转型。怎样在这条高等教育赛道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李震结合学校“智慧教育3.0建设”实践,提出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的特色创新。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主要负责人李方泽建议,从省级层面出台政策建立和健全双导师准入机制,对队伍专业技术职称、学历、职业等硬性条件进行明确,同时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和技术精湛的企业导师投入到双导师队伍中。
因地制宜分类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建设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结合安徽省属高校发展实际和安理工办学特色,提出要“一校一策”推动省属高校高水平争创“双一流”,“比如以学科评估等级为核心指标,构建分层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差异化支持”。
省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黄志祥认为,要建立基础学科专业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冷门绝学保护机制。探索“中学—高校”贯通式选拔渠道,支持省属“双一流”高校加强本硕博贯通培养。同时完善濒危和冷门绝学类学科专业保护机制,支持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民进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戴敏提出,要对标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标准,聚集高等级科研平台、高层次领军科研团队、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等,强化安徽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的考核目标引导。
省政协委员、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周旭从对标沪苏浙地区高校的角度,就安徽应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出建议,“要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建设与培育’行动,让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配产业发展,支撑和服务‘三地一区’建设。”
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从大会发言来看,更好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办出质量,既要靠深化改革,也要靠增加投入。
从改革上看,要发挥教育评价作为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高校内生动力。如大力推广中国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经验,为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放权赋能。
从投入上说,要健全多元化财政投入机制,优化教育资金资源配置,推动重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如深化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改革,落实零基预算改革要求,培优培新培特。
“面对面”沟通,“实打实”回应。“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贡献了不少好建议、好办法。”针对政协委员、高校代表的意见建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现场作了回应,表示将持续做好专题协商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明杰)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