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举措。今年,精准做好城乡特困家庭筛查和兜底工作纳入省级民生实事,提出对特殊困难家庭全面筛查、建立台账、精准救助,为低收入家庭、一户多残等特殊困难家庭提供相关帮扶服务。
我省将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部门数据共享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为精准筛查与兜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低收入人口做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
加强主动发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近日,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阳光社区董女士的儿子获得低保资格。“医保部门把她家的信息推送过来,我们再通过线下走访确认,主动将其纳入低保。”阳光社区民政专干王小蕾介绍。
原来,董女士的儿子因患病就医,产生了较重的医疗负担。“每个月医疗费用自费支出1.5万元以上的家庭,医保部门就会推送给我们。”湾沚区民政局救助和儿童福利股股长居瀛告诉记者,民政部门会据此将其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通过关注就业、就医等数据,及时识别城乡困难群众。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我省依托“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服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望闻问切”主动发现机制,确保精准兜底、不漏一人。
通过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推进与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等22家省直部门信息共享,建立56项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指标,扩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
与此同时,依托全省1.64万个救助服务站(点),组织基层干部及村级1.8万名社会救助协调员,开展“敲门行动”,推进“线下”网格化大摸排,充分掌握本区域困难群众底数。
据悉,今年以来,我省共新纳入低保对象5.95万人、新纳入特困人员0.86万人、新实施临时救助7.32万人次。
“我们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态比对就医、就业等31项数据,及时识别城乡困难群众。各乡镇(街道)通过加强走访和接收困难群众申请,一次审核,分别认定为低保对象、特困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纳入救助帮扶范围、分类实施救助。”马鞍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刘建华说。
分层分类救助,满足多层次、差异化救助需求
最低生活保障金、水电燃气减免、农村危房改造、医疗救助、技能培训……为确保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一目了然,马鞍山市将涉及16个部门80多项帮扶措施汇集成册,发放到基层。
当涂县姑孰镇五星社区低保帮扶对象朱某一家,便是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朱某肢体二级残疾、患有脑恶性肿瘤,其妻则患慢性红斑狼疮,两个女儿正在接受小学和学前教育。经审核确认,朱某整户纳入低保。
目前朱某一家享有的救助帮扶措施有:整户享受低保金2750元/月,朱某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188元/月,该户4人享受2025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减免336元/年/人(实际自付64元/年/人),享受医疗救助12015元,配租五星佳苑公租房,享受电费返还101.7元/年。此外,春节期间,享受县乡困难帮扶慰问金3000元,妇联贫困母亲慰问金1000元及99公益爱心包一个。
湾沚区六郎镇新福村低保户陈某二,因灾房屋倒塌无法居住,社会救助协理员在巡查时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过新福村“救急难”互助社帮助陈某二争取1000元应急救助金,同步协助其申领1660元临时救助金并对接住房救助项目。
在阜阳市,为解决特困人员照护难题,当地按失能、半失能、自理三个档次差异化发放护理补贴,最高标准达每月900元。“此外,还为4.19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签订照护协议,明确村医、邻居、亲属三级联系人,确保日常有人照应。”阜阳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李子群介绍,与此同时,统一为特困人员购买住院护理险,有效解决“生病无人看护”痛点。
据了解,我省通过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社会救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拓展公益慈善救助等专项救助,构建起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满足低收入群体多层次、差异化的救助需求。
“物质+服务”,拓宽社会救助广度与深度
今年7月起,滁州市对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调整,由去年同期的每人每月786元提高到810元。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持每人每月757元不变。全市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保持每人每月1400元、1028元不变。
“我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出相应调整,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倍确定。”滁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郝腾飞介绍。
记者了解到,除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社会救助之外,我省正开展“物质+服务”社会救助,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实现“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拓宽社会救助的广度与深度。
宣城市宣州区社会救助联合服务中心内设有“政策超市”“服务超市”两个救助帮扶超市。其中,“政策超市”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救助事项一站式查询、咨询和代办帮办服务。“服务超市”则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链接各类志愿组织、爱心人士,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服务类、家庭支持类、精神文化类等5大类18项服务类救助项目。
湾沚区整合10部门及60余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资源,累计投入服务类资金400余万元,开展帮扶服务项目59个。“公益创投”“沚为童行”等服务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覆盖社会救助对象、留守儿童、困境老人等困难群体,受益人群超1万人。
在望江县,从2020年开始,县民政局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上门提供餐饮配送、家庭保洁、个人护理、助医服务、物资运送、管道疏通、水电维修、电器维修等救助服务,服务标准为每人每年2400元,每月上门服务不少于4次。
据介绍,我省正深化城乡困难群众“困有所扶”集成改革,推进服务类救助试点工作,提升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集中照护能力,为失能半失能低收入人口提供日常照护、助餐助浴、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救助服务,满足特困家庭个性化救助需求。截至目前,全省为31万特困人员购买住院护理险或照护服务,支出资金5000余万元。有效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让社会救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记者 何珂)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