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纸质火车票退场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时间:2025-09-09 13:55:14

  秋意初显的九月,一则“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悄然登上热搜,在网络上泛起层层涟漪。

  每一代车票都刻着时光的烙印。“我在这头,家在那头。”对于许多人来说,收藏纸质火车票就像是收藏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每一张车票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在那个公路交通还不是很方便的年代,火车是绝对的客运主力。”对于曾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从事售票工作近30年的陈晓英来说,一张往来成渝间的小小硬板火车票,掀开了新中国铁路发展史的全新一页。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售票员得按照旅客需求,到票箱里找到相应火车票,再打上钢印和日期。人们出行,必须要提前到车站排队买票。多少人还记得在火车站通宵排队的经历?那张小心翼翼保管的车票,是回家的渴望,是奔赴远方的兴奋,或是与亲人离别的不舍。

  “返乡时间从三五天缩短到40多个小时。”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作为最早的一批乘客,当时还在河北石家庄上大学的罗追曲平第一次乘坐青藏铁路列车返乡,对他来说,一张张软纸火车票,是青春岁月的见证。

  “北京到张家口,单程缩减至四五十分钟,而且车次多,周五下午就能买票回家。”对于常年往返于北京和河北的赵佳桥夫妇来说,那一张张火车票根,既是这个小家庭努力奋斗的见证,也是他们“双城生活”的记录和写照。

  如今,一切正在被彻底改写。2018年11月,海南环岛高铁率先试点铁路电子客票;2020年6月,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乘客可持有效身份证件“一证通行”。也是从那时起,旅客在纸质火车票上会看到“仅供报销使用”几个字,纸质火车票不再是乘车凭证。

  电子客票的全面推进,简化了出行流程,提高了运输效率,是数字化浪潮下的必然选择。它减少了纸质资源消耗,免去了票证丢失烦恼,打破了空间限制,使“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可能。

  车票由硬板票、红色软纸票、纸质磁票到直接可刷二代身份证和人脸验证的过程,是一种从“有”到“无”的嬗变,体现了技术进步对生活方式的深刻重塑。这种变化,不是冰冷的技术替代,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革新。

  据统计,全国铁路日均打印纸质票量已从2019年的580万张降至目前的不足20万张,降幅达96.5%。与此同时,电子发票的推行将报销流程从7个环节压缩至2个,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约60%的发票管理成本。

  铁路部门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推行使用期间设置了过渡期,过渡期截至2025年9月30日。过渡期内“纸电并行”,旅客仍可使用纸质凭证报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迈向数字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对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及网络覆盖欠佳地区的人们,需要提供替代方案和人性化服务,在追求便利与环保的同时,让服务也充满温度。

  比如,铁路部门可以保留人工窗口提供行程信息单打印服务,在12306客户端开发“关怀模式”,设置大字体界面和语音导航功能。也可以设置敬老“慢”窗口,增加引导人员,手把手带领老年人办理业务等。

  告别纸质车票,不是告别记忆,而是将这些珍贵回忆安放在时代发展的合适位置。我们可以怀念过去排队购票时的人间烟火气,也可以享受如今指尖轻点带来的便捷高效。这种怀旧与进步的交融,正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不管是硬板式火车票,还是电子客票,变的是火车票的呈现形式,不变的是那份对家的思念和对远方的向往。我们刷身份证通过闸机的那一刻,既是与一个时代的温柔告别,也是向更美好未来的欣然迈进。告别的是一张纸,开启的是更便捷、更绿色的出行新时代。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