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看戏全是免费的,送到我们家门口来,而且演得非常精彩,感谢政府时时刻刻惦记着我们!”刚刚看完演出的村民李学林难掩激动之情。
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路庐剧在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万寿村精彩上演。铿锵的锣鼓、经典的唱腔,让这个小村庄充满了欢声笑语。
万场好戏“声”入人心
在万寿村,来自和县庐剧团的演员们身着华服、面绘彩妆,以精湛的演技将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我们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路庐剧为演出主体,每年开展68次‘送戏进万村’演出。”和县庐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王雪丽介绍,“这不仅推动了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更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剧目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充满精气神,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县历阳镇万寿村党总支书记孙道珍说,村里结合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持续深化“送戏进万村”活动,让“文化大餐”真正惠及全村老少。
万寿村的这场“文化盛宴”,正是安徽省“送戏进万村”活动的一个缩影。在安庆,黄梅戏《女驸马》的婉转曲调引得戏迷随声哼唱;在宿州,梆子戏的激昂豪放同样赢得满堂喝彩。截至目前,安徽省文旅厅已组织送戏逾1.5万场,线上线下观众累计突破1500万人次,实现文化惠民全面覆盖、精准直达。
“送戏+”加出无限活力
如何让“送戏”更对群众胃口?安徽省文旅厅的创新探索给出了答案。
通过实施“送戏十百千万”计划——开展10场省级、100场市级、1000场县级“送戏”示范演出,实现“群众点戏、政府采购、院团送达”,每场观众人数大幅提升,有时单场演出吸引近万人观看。
在采购环节,各地严把质量关。以休宁县为例,严格设立准入门槛,将院团资质、演员水平、过往口碑等全面纳入评估体系,从源头上为演出质量“保驾护航”。
更引人注目的是“送戏+”带来的乘法效应。戏曲走进景区、街区、文化园区和商业综合体,服务群众超80万人次。春节期间,举办“好戏连台演 过年7天乐”,带动景区、街区文旅消费超9000万元。“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活动覆盖4A以上景区,结合送戏开展“四季村晚”“四季村歌”1500余场,现场展销农特产品7000余万元,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戏曲+茶叶”“戏曲+采摘节”“戏曲+美食节”等送戏新场景不断拓展,为农文旅融合注入全新动能。
在监管保障方面,全省搭建“送戏进万村”监管平台,建立服务反馈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对“送戏”演出实时监控,确保演出质量。其中,休宁县创新采用“现场走访+云上监管+查看档案”模式,实现全程闭环管理,其收集的153份满意度回执单好评率高达100%。
和美乡村“有戏”更有魂
金秋十月,黄梅戏演出团队走进谭家桥镇四个村落,连续献上四场文化盛宴。《马前泼水》《梁赵姻缘》等经典剧目轮番登场。在东黄山村的茶林场社区,场镇融合共赏戏曲,尽显长三角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现场观众掌声如潮,喝彩声此起彼伏,不少戏迷随着经典唱段轻声应和。
“送一场戏,聚一村人”。每逢演出,村民们早早齐聚广场,观戏之余唠家常、叙情谊,戏曲舞台已成为凝聚乡情、促进和谐的重要载体。“送戏进万村”活动不仅是文艺演出,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动将孝老爱亲、勤劳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传递给观众,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欢声笑语中,文明新风随戏传播。全省聚焦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创排了《司法春风暖万家》《书香黄麓新风尚》《天上掉馅饼?》等200余个贴近生活的优秀剧目,以艺术形式弘扬正气。同时,省文旅厅联合农业农村、公安、交警、民政等部门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万份,让党的创新理论、农技知识、安全常识等“声”入人心。
黄梅戏、庐剧、豫剧……一道道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正持续端上百姓“家门口”。未来,安徽将继续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记者 吕文卫)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