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新四军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

时间:2025-08-12 10:28:14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地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段威武雄壮的歌词来源于1939年7月1日诞生的《新四军军歌》,表达了新四军在江淮大地上同敌人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协商,决定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纵横驰骋在大江南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反动武装,也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的反共摩擦。

  安徽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集结地,新四军军部长期驻扎地

  皖鄂边区的党组织与红军游击队是最早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成功的一支红军部队。1937年7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获悉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后,向国民党鄂豫皖督办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和平谈判倡议。1937年7月22日,双方代表在岳西县青天畈汪氏宗祠开始谈判,达成了停战谈判协议。1938年1月,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为司令员。1938年3月下旬全支队在皖西流波疃会师。1938年4月上旬,主力部队向皖中挺进。

  新四军军部长期驻扎在安徽。1938年4月5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移驻歙县岩寺。1938年5月5日,军部奉命离开岩寺,于7日移驻太平县麻村。1938年5月26日,进驻南陵县土塘村。1938年8月2日,军部移驻泾县云岭,在此驻扎了近3年。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军部撤离云岭。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军部设在盐城。1941年7月初,新四军军部撤出盐城,向阜宁地区转移。1943年1月10日,迁至盱眙县(当时归安徽管辖)黄花塘,在此驻留两年多时间。1945年2月28日,转移至盱眙县东南约50公里处的千棵柳,直至抗战结束。

  安徽是新四军第二、四、七师主要战斗地,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所在地

  安徽是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地区。新四军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支队都曾在安徽打击日伪军。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在安徽地区战斗的新四军主要是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干部,奉命分期转移到津浦路东的皖东北地区,使皖东北根据地得到扩大和巩固。1941年8月,华中局决定划淮河以北、运河以西、津浦路以东为淮北苏皖边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正式成立。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东乡组建成立。到1942年初步建立了以无为北部、盛家桥东部为中心的巢无中心区,在皖南地区形成了3个相对独立的游击区,打通了与第五师、第二师和军部的联系。1943年2月,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撤销路东、路西区党委,统一成立淮南区党委,路东、路西根据地统称为淮南根据地。1943年3月,皖中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1945年1月,皖中区改为皖江区,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

  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精兵简政、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统一了根据地军民的思想,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发展至鼎盛时期。安徽抗日根据地成为打击日伪反动势力、保护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据点,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是新四军打击日伪军反动武装,粉碎国民党顽军摩擦的重要战场

  安徽是新四军打击日伪军的重要战场。如1938年5月12日第四支队组织的蒋家河口战斗,打死了20余名日军。这是新四军打响抗日的第一枪,也是新四军东进敌后对日作战的第一仗。1939年1月2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一部在副司令员粟裕的率领下袭击了芜湖东北郊的官陡门,歼伪军300余人。第三支队进入铜繁地区后在1939年1月到12月开展了五次繁昌保卫战,消灭日军千余人。第四、第五支队开辟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第六支队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主要在安徽活动的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反动武装。1941年第二师对日伪作战491次,歼敌5279人;1942年对敌作战419次,歼敌2683人。1942年11月到12月,淮北根据地军民在33天反“扫荡”战斗中,先后作战37次,歼敌700余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了全面反攻。在抗战中,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第四师连同地方武装和民兵共俘获日伪军3.8万余人,击毙日伪军1.9万余人,伤日伪军4690人;第七师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

  1939年10月李品仙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后,多次发动反共摩擦。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为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各部开展了自卫斗争。如1943年3月,在山子头战斗中,第四师主力在第二师、第三师一部配合下,对侵占山子头地区的韩德勤部发起自卫反击,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击毙其纵队司令王光夏、旅长李仲寰。

  安徽人民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民众的大力支持是新四军这支军队存在的坚实基础。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的大量兵员来自安徽。在1944年冬1945年春的3个多月里,仅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参军青年就有1.5万人。有许多人将一腔热血洒在抗日战场上。淮北根据地牺牲的指战员及党政干部有万余人,仅第四师主力即伤8576人,牺牲4451人。这其中有不少是江淮子弟兵。

  安徽抗日根据地人民生产、缴纳的粮食或其它物资不仅满足了本地军民的需要,还支援了其它根据地。如皖江抗日根据地,1942年各种税务收入2478万元,上缴新四军军部款749万元。1943年,又上缴军部约1000万元及医药、布匹等物资。还向皖南山区和赣东北游击队送去不少给养。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