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安徽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5-08-12 10:28:19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华中局的直接领导下,新四军在安徽境内逐步开辟了淮南、淮北、皖江等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与陕甘宁、晋察冀等齐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抗日根据地东起运河高邮湖,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淮北抗日根据地东依大运河,西达黄泛区,南临淮河,北抵陇海路,横跨豫、皖、苏、鲁四省。皖江抗日根据地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南抵宣城、南陵,北临滁河、合肥。安徽创建的这三块抗日根据地,对安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全面抗战,夺取抗战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民主政治,建立政权,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徽抗日根据地推进民主政治,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皖东后,先后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其后各根据地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颁布施政纲领;同时,建立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和行政机关,实行一系列法令、条例、政策,巩固和扩大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各根据地的政权机构主要有联防办事处、行政公署、专署、县乡抗日民主政府;行政机构有公安、司法、民政、财经、文教等专门单位;民意机构有各级各界参议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中普遍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占1/3,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占1/3,中间派人士占1/3。共产党人占领导地位,确保民主政权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外进步分子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群众,中间派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阶层代表都有席位,都可以参政议政,充分体现抗日政权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各根据地对基层政权进行民主改造,废除保甲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制度,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群众满意的当家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权保障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财产权,保障各阶层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保持政府廉洁、高效、密切联系群众,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廉政建设的内容,明令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经济犯罪。

  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基本经济保障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后,经济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为了保障军需民用,各根据地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财经、对外贸易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安徽各根据地颁布减租减息条例,普遍实行二五减租(租额减少25%)或三七分租(东三佃七);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工作来抓,从农具、耕牛、农田耕作技术、资金等方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号召农民从事畜牧业、林业和瓜果蔬菜等生产;农田水利建设成就突出,比如,淮北根据地9个直属县共修大小河沟193条,受益地面积7000顷。

  各根据地积极采取措施奖励和扶持工业、手工业发展,支持与商人合办企业,鼓励本地大户和外地资本家投资兴业;成立贸易管理局,大力发展公营和私营商业,形成多个商业中心。皖江根据地的无为汤家沟,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被誉为根据地内的“小上海”。

  各根据地还自办银行,发行货币,名称分别为淮南币、淮北币、大江币,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根据地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征收田赋公粮和各项税收,基本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需民用。特别是皖江根据地,财政状况一直较好,每年都上缴军部大量银元、布匹、药材等,多次受到军部表彰。

  兴办文化事业,服务民众,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在开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安徽各根据地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可圈可点。各地都成立了文化协会、戏剧协会、新闻记者协会、教师联合会等组织。部队和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文艺工作团,如拂晓剧团、生活剧团、大众剧团、抗敌剧团、前锋剧团、大江剧团等,这些文化团体以戏剧、话剧、歌剧、快板、舞蹈、歌咏、民谣、大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内容以抗日救国为主,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舞斗志、打击敌人的作用,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新闻出版方面,各根据地创办了许多报刊杂志,编辑出版了大量进步图书。最著名的要数淮北区党委机关报《拂晓报》、淮南区党委机关报《淮南日报》、皖江区党委机关报《大江报》,报纸及时报道根据地军民抗战成果,是根据地军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文化教育方面,分为党政军干部教育、社会文化普及教育和专门的中小学教育三个门类。在干部教育方面,较著名的有江淮大学,抗大淮北四分校、淮南八分校、皖江十分校和苏皖边区行政学院等;文化普及教育方面,办起群众扫盲识字班,开办冬学、夜校,倡导“明理第一,识字第二”;积极恢复和发展中小学教育,让许多适龄儿童及时入学,特别是让许多家庭贫困的农村青少年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较有影响的学校有淮北中学、泗五灵凤中学、淮南中学、皖江联立中学等。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在战争环境下励精图治,艰辛探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根据地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淮北根据地面积达4.1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2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淮南根据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皖江根据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安徽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胜利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基地和战略后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作者系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