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浪潮奔涌的今天,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3.6万亿元,创新动能澎湃。然而,大量实验室成果却困于“论文—专利—样品”的循环,难以跨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那惊险的“最后一公里”,这片广阔而沉寂的地带,被喻为“达尔文死海”。
如何让智慧的结晶不再“沉睡”?如何精准打通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2025年6月,专业化、市场化的科大硅谷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成立。短短百天后,9月23日,首批17名技术经理人签约,而这支“技术特种兵”的出现,正悄然改变着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的命运。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推进”
过去,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常常是单枪匹马,面对资金、场地、审批等多重关卡,如同散兵游勇,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今年6月,科大硅谷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的成立,标志着安徽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上迈出实质性一步。这个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机构,正在改变以往技术经理人“单兵作战”的松散模式,构建起系统化的转化生态。
“一个合格的技术经理人,不能只是一个中介,而应该是一名复合型专家。”来自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教师张飞,在2023年参加了安徽省创新馆组织的专业培训并顺利取得资格证后,成为一名技术经理人。他提出,合格的技术经理人需要具备多种融合能力,既要懂技术,懂市场、懂财务,更要深刻理解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推动技术成果完成从“0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高校教师兼技术经理人,张飞的“双重身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身在高校,能最早接触到实验室的前沿成果,作为技术经理人,又紧密连接市场需求。”作为全省5家试点单位中唯一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团队,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1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正在孕育着下一个产业突破。
张飞重点对接的陈玉霞教授团队“智能软体家居”项目,将人工智能与柔性材料创新融合;许云辉教授团队的“氧化壳聚糖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则致力于开发环保功能性新材料。技术经理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从这些前沿研究中识别出具有商业价值的“潜力股”。
除了要发现技术价值外,技术经理人更要设计完整的商业化路径。其中还包括融资方案设计、落地政策申请、市场定位分析等一揽子解决方案。
在科大硅谷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招引的凌光红外项目中,技术经理人不仅协助辅导该项目的科大赋权程序,还为其精准对接半导体、汽车等领域下游企业,推动技术实现跨行业应用。
为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除了技术经理人外,科大硅谷还创新性地设立了“院校经理人”角色。这些深入高校一线的“哨点”,成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神经末梢。
从西安交通大学到哈尔滨高校,科大硅谷院校经理人网络迅速扩展,构建起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这些院校经理人如同“资源猎手”,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挖掘优质项目,在实验室里发现潜在成果,成为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重要纽带。
从项目落地到创新生态
作为技术经理人体系的运营平台,科大硅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平台推出的八大支持举措,从空间载体到资本赋能,从人才培养到激励政策,构建了完整的服务链条。
“我们不仅是服务者,更是组织者与推动者。”科大硅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机制创新,不仅推动着单个项目的成功转化,更在构建一个“项目能进来、资源跟得上、成果出得去”的可持续创新生态。
资本赋能方面,科大硅谷构建了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对事务所签约的优质项目,优先获得引导基金、初创贷、拨投结合等资金支持。此外,科大硅谷还为技术项目提供空间载体,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政策支持等关键要素,实现从概念到落地的全方位赋能。
在科大硅谷创新生态的全面赋能下,一批硬科技企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
安徽凌光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作为国内首家掌握面阵锁相技术的公司,在技术经理人的全程陪伴下,获得了系统性支持。1700平方米的厂房空间突破了产能瓶颈;人才项目评定政策夯实了团队根基;专业的企业服务助力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的“关键一跃”。如今,其红外热像仪的测温精度提升至0.1毫摄氏度,较以往提升1000倍,在半导体失效分析、材料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
同样受益的还有泽慧未来。这家专注于新型纳米催化剂研发的企业,在技术经理人团队的推动下,于科大硅谷自营载体完成注册。从早期对接开始,4人组成的技术经理人团队就全程参与,不仅促成融资拼盘,还协助申报高新区及科大硅谷贷款政策,实现了“落地即加速”。
体系搭建,关键在“人”。技术经理人正是整个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与“连接器”。科大硅谷技术经理人体系通过“发现—评估—转化—落地”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让创新要素在安徽这片热土上加速流动,最终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雨露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