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958年开工的淠史杭工程被誉为“人间天河”,位于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芮祠新村的平岗切岭工程,则是“人间天河”上的一座丰碑。
67年前,叶集人民用铁锹、牛车等原始工具,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如今,淠史杭也在反哺两岸人民。近年来,六安市叶集区发展林果种植产业,现有江淮果岭总面积6.2万亩,以“叶集秋月梨”为代表的鲜果畅销长三角、新疆等市场,全区果岭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7亿元。
靠着肩挑手扛“拔钉子”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8年,皖西、皖中地区发生严重干旱。面对灾情,中共六安地委开始谋划筹建淠史杭灌溉工程。
那一年的8月19日,淠史杭工程正式开建。芮祠新村境内的平岗岭位于史河总干渠中间,是史河灌区的咽喉,平岗切岭是淠史杭灌溉工程中最艰巨的“钉子”工程。该工程最深处达25.6米,相当于10层楼高,长达3公里。切岭能否按时顺利打通,关系着整个淠史杭工程的成败。
2025年8月27日上午,“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走进平岗切岭展览馆。
步入展厅,采访团成员发现,顶部是由六组木梯组成的装饰吊顶。讲解员解释,之所以选择木梯,是因为在“倒拉器”发明之前,面对数十米高的坡度,老百姓为了方便运送工程土石,只能借助梯子进行辅助运输。
1958年10月,平岗切岭工程动工。由于资金物资短缺、施工难度大、生活条件差,工程面临诸多困难。皖西人民迎难而上,琢磨出了“倒拉器”“劈土法”和“洞室爆破”这“三大法宝”。
所谓“倒拉器”,就是在高坡倒土处安装一个滑轮,变向上费力为向下省力,使几百斤重的一车土石,很容易地被送上高坡。
讲解员介绍,当时,6个兵团的数万人夜以继日、风雨无阻,每天早晨6点就开始干活,手磨破了、脚打泡了,都是家常便饭。“大家比着干、争工效,硬是用背篓和箩筐搬走了342万立方米的土石,提前完成了全长三千米,最大切深34米的切岭工程。”
昔日荒岭变身“花果山”
以前的江淮丘陵地区,无雨则旱,有雨即涝。如今的淠史杭灌区,群溪拂过山岗、草木蔓发。
在江淮果岭核心区内,成片的梨树挂满果实,压弯了枝头。眼下,正是秋月梨成熟上市的最佳时节。刚从树上摘下的秋月梨,口感特别清脆、多汁。
“我们现在已有经果林3万多亩,主要种植秋月梨、黄桃、红桃、油桃、水蜜桃等市场热销鲜果。”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张汝霖介绍,这些产品畅销长三角、新疆等市场。目前,已带动5千余人就业、实现6亿元综合产值。同时,当地延伸产业链,引进冻干水果生产线,探索开发桃胶、梨膏等深加工产品,让“金色果实”产生“金色效益”。
做大做强水果品牌
叶集区是江淮果岭风景道的核心区域,被淠史杭灌区的史河干渠贯穿全境。叶集区平岗街道实施果岭区域小型水利改造提升、水土保持工程,整修大塘100余口、小水库20余座、提水泵站10个,基本做到引、拦、蓄、节可控,旱涝保收。
从叶集区来看,全区现有江淮果岭总面积 6.2 万亩,其中已建成果岭标准园面积1.1万亩。梨的种植品种以秋月、苏翠1号为主;桃品种包括中桃3号、中桃9号、中桃13号、黄金蜜1号、黄金蜜3号、锦绣黄桃等。这些品种的选择,都是多年反复实践的成果,叶集区果岭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7亿元。
目前,叶集区仍在引进和筛选适合“江淮果岭”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同时做大做强“平岗鲜桃”“叶集秋月梨”等水果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6年,叶集区将创建水果区域公共品牌1—2个,水果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3—4个,水果产品向国内外高端市场的销售量大幅提升。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徐琪琪 余康生 摄影报道
编辑 王翠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