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每日一快报 > 正文

尤传化:灵璧乡村文化振兴的多面手

时间:2025-07-23 16:05:07

  近年来,在皖北平原的灵璧县游集镇,一场意义非凡的乡村文化变革正悄然兴起,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而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便是游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副主任尤传化。尤传化,1967年10月出生,身兼灵璧县政协常委、灵璧县游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关工委副主任以及游集镇文化站负责人等数职。这位从红白喜事“大老执”成功实现华丽转身的乡村文化领路人,在过去十年里,书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乡村文明实践篇章,探索出一条文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崭新路径,为各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样本。

  多年来,他凭借着对乡村文化的满腔热爱与执着坚守,深深扎根于农村这片广袤大地。他精心创办的“传化讲堂”“纳凉书场”“流动书箱”“文化夜宵”等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深受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喜爱。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省政协系统先进个人、“安徽好人”“宿州好人”等诸多荣誉。

  个人人生转型历程,充分融入乡村文化发展脉络

  曾经作为乡村红白喜事“大老执”的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在当地村民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当他成为文化站长后,这份信任与文化积累,瞬间转化为推动乡村文化治理的独特优势。他巧妙地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政策紧密结合,用村民耳熟能详的“民俗话”解读新时代的道理,把政策语言巧妙融入朗朗上口的“琴书腔调”。在实际工作中,尤传化更是实现了从传统文化活动组织者到现代乡村文化治理者的角色蜕变。例如,在处理一起长达27年的宅基地纠纷时,他创新性地采用“文艺调解”方式,借助非遗展演营造轻松氛围,成功化解矛盾,充分彰显了“以文化人”的治理智慧,为提升乡村软治理能力提供了典型范例。

  五大志愿服务品牌,构建文化治理生态系统

  “传化讲堂”作为思想引领的关键阵地,通过“固定+流动”的灵活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理论传播的无缝覆盖,确保村民们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和先进思想。

  “流动书箱”穿梭于乡间小道,有效填补了乡村知识服务的空白区域,宛如一个个移动的知识传播站,将丰富的知识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纳凉书场”以非遗传承为重要纽带,成功激活乡村社区网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治理中重焕生机与活力,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平台。

  “文化夜宵”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强大力量,创造出日均万人互动的虚拟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文化参与渠道,使村民能够跨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参与文化交流与互动。

  “爱心学堂”搭建起代际反哺的温暖桥梁,致力于培育乡村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文化的火种得以代代相传。

  这一系列品牌协同运作,推动文明实践从最初的“单点突破”成功迈向“系统赋能”的新阶段,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治理乘数效应,全方位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卓越“治理转译”能力,发挥基层治理文化魅力

  他擅长将抽象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使政策更加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他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巧妙编成通俗易懂的琴书段子,让村民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深刻理解国家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他借助“红白理事会”等形式,重新构建乡村礼仪规范,为移风易俗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委员工作室”,尤传化将社情民意精准转化为政策建议,畅通基层诉求的制度化表达渠道,让村民的声音能够被听见,需求能够得到回应。此外,他首创的“六单模式”——群众点单、站点派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组织验单、政府买单,构建起高效的需求响应闭环,实现文化服务从传统的“政府端菜”向如今的“群众点单”的转变,大幅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确保文化服务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需求。

  整合乡土人才资源,重塑乡村文化共同体

  “纳凉书场”的举办,成功恢复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让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重新找回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增强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爱心学堂”的设立,重建了代际文化传递链条,促进传统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与发展,使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乡村文化。“文化夜宵”的推出,构建起虚拟社区认同,打破时空限制,让村民在网络空间中紧密相连,拓展了乡村文化交流的边界。在这一过程中,尤传化培育出一支由8000余名“新乡贤”组成的文化志愿队伍,成功重塑乡村社会的文化主体性。村民们从文化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为文化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游集镇文化志愿者年均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40%,这充分证明了文化共同体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强大效能,有力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实现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

  他将传统大鼓书从单纯的娱乐形式,创新性地转化为政策传播的有力载体,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发挥出新的价值。把红白事礼仪从传统民俗惯例,规范提升为文明新风尚,使乡村礼仪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农家书屋从静态的藏书场所,转变为动态的文化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尤为突出的是,他构建的“非遗+治理”模式,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非遗项目在文明实践中得到充分活化利用。这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收入增加30%,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

  尤传化的实践成果充分表明,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基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不仅需要经济投入与硬件设施的升级,更需要在文化层面进行深耕细作,不断进行软件迭代,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尤传化模式为各地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文化摆渡人”涌现,让文化的星星之火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燃成燎原之势,照亮乡村振兴的光明之路。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