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每日一快报 > 正文

管着千家事,操着万份心

时间:2025-10-24 13:29:14

  清晨7点,宿州市埇桥区三八街道金园社区矛盾调解中心的“和事茶”桌前,陈望波正在煮水。白玻璃茶杯里的黄山毛峰冒着热气,茶杯上贴着“和事茶”和Logo的烫金字,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一会儿,老储拎着刚买的包子走进来,笑着拍了拍身边的老陈:“陈书记,咱们俩来喝杯茶,说说昨天王嫂反映电梯的事儿。”

  这幕温馨的场景,是金园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望波近10年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缩影。面对20045户、52660人的超大型社区,面对煤矿工人聚居区的流动性、新建小区的物业矛盾、人口激增的管理压力,他以“和”为核,用一杯“和事茶”泡开矛盾结,用“和立方”机制凝聚共治力,用“123456”双倍调解法破解治理难题,在“千家事”中读懂民心,在“万份心”里筑牢根基,写就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金园答卷”。

图片1.png

图片2.png

  “和事茶”:从“矛盾窝”到“连心桥”,让传统文化破译治理密码

  “以前吵架找‘理’,现在吵架找‘茶’。”居民口中的“茶”,是陈望波2024年推出的“和事茶”品牌,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最终达到“事心双解”。而这杯茶的起源,要从老张和老李的“停车位战争”说起。

  2024年夏天,千亩园东区的老张和老李因争夺公共车位“撸起袖子”,陈望波劝了半天没劝住,翻来覆去想了一整夜:“矛盾不是‘争’出来的,是‘让’出来的。”第二天,他搬来茶桌,挂起“和事茶”牌子,对两人说:“不管为了啥,先来喝杯茶,咱们慢慢说。”

  那杯茶里,泡的是“六尺巷”的礼让。陈望波拿出《六尺巷的故事》绘本,指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句子说:“公共停车位,不存在抢占,先到者先停。咱们都是煤矿工人出身,以前下井时互相帮着递工具,现在咋能为个车位伤了邻里情?”老张红着脸放下紧攥的拳头:“我先让一步,孙子下班晚,老李的女儿经常加班,我帮他找车位。”老李也挠着头笑:“我也让一步,以后咱们一起帮邻居找车位。”

  从那以后,“有矛盾,先喝茶”成了金园人的习惯。秦女士因婚姻矛盾几度扬言自杀,陈望波带着“和事茶”上门20余次,用“家常话”打开她的心结:“婚姻不是‘争输赢’,是‘互相让’,就像这茶,要慢慢泡才香。”最终,秦女士从“关起门”到“笑开颜”,主动要求加入“和事茶”调解队。

  “和事茶”不是简单的“喝茶聊天”,而是陈望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以“茶”为载体注入社区治理,让“和”从“课本里的故事”变成“生活中的习惯”。如今,社区里孩子吵架,家长都会说:“走,去喝和事茶,学学六尺巷的让。”

  “和立方”: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矩阵

  “超大型社区的治理,不是书记一个人能扛下来的。”陈望波说,“要让政府、群众、社会力量都参与进来,形成‘和立方’的立体协同。”

  所谓“和立方”,是“和事茶”品牌依托的“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轴”,串联起“五老”、民警、社工、驻市区单位、居民代表五大主体,形成“法治兜底、德治润心、自治赋能”的三维治理体系。

  “五老”是“和立方”的“压舱石”。72岁的老干部赵淑华,凭借几十年的基层经验,化解了12起邻里矛盾。她说:“我们这些‘老骨头’,靠的是威望和情理,让邻居觉得‘大姐的话得听’。”

  民警是“和立方”的“法治线”。社区民警徐源每次调解都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比如“公共车位不能私占”“家庭暴力要负法律责任”,让矛盾化解“有尺度”。

  社工是“和立方”的“专业牌”。针对秦女士的婚姻矛盾,社工运用“情绪疏导法”,帮她理清“夫妻间的需求”,让调解“有温度”。

  2024年10月4日,中环寰慧(宿州)节能热力有限公司的纺织西路热力工程管道施工遇阻纠纷,就是“和立方”机制的经典案例。陈望波带领“五老”、民警、社工等6方力量,先后10多次“喝茶”“续茶”“送茶”,用“家常话”替代“说教”,用“法治”划定边界,用“德治”唤醒亲情,精准排查找根源、多元联动定方案、情理法融合解心结、跟踪回访防反弹,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和立方”的核心,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陈望波说:“政府不是‘全能选手’,要学会‘借力量’——借‘五老’的威望,借民警的法治,借社工的专业,让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123456”:从“乱弹琴”到“按谱唱”,打造可复制的治理工具

  “矛盾化解要讲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陈望波总结出“123456”调解双倍工作法,将“和事茶”的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流程:

  “1”个核心:党建引领,事心双解,既要解决问题,也要抚平情绪;“2”化结合:法治化(守底线)与德治化(润心灵)双轮驱动;“3”班制:社区“两委”带班、民警跟班、“五老”坐班;“4”步流程:“闻茶香”(排查预警)、“选茶叶”(精准分流)、“冲茶汤”(多元调解)、“续茶”(跟踪回访);“5”老优势:发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法治不偏颇、心态不失衡”的作用;“6”方协同:党组织、居委会、社工、驻区单位、居民代表、“五老”联动。

  这个流程,像“泡茶”一样拆解矛盾:“闻茶香”:网格员每天巡查,像“茶师”一样提前发现矛盾(比如老张和老李要吵架,网格员及时上报);“选茶叶”:根据矛盾类型选“调解员”(邻里纠纷找“五老”,家庭矛盾找妇联);“冲茶汤”:用“情、理、法”融合调解(比如老张老李的车位矛盾,“五老”讲六尺巷,民警讲“公共车位规定”,村(社区)“两委”讲“邻居情”);“续茶”:调解后每周回访,像“续茶”一样保持联系(老张老李现在成了“车位搭档”,一起帮邻居找车位)。

  “123456”工作法的效果,用数据说话:从2023年9月至今,社区共调处矛盾316件,化解率99%;“四类可防性”案件下降40%;居民满意度从2021年的85%提升至98%。

  “志愿红”: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编织有温度的社区纽带

  “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居民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陈望波说,“志愿服务队是社区的‘暖心桥’,让居民在服务中找到归属感。”

  目前,金园社区有“一剪美”“老兵护苗团”“五老调解团”等9支志愿服务队,涵盖矛盾调解、护苗、法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一剪美”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两次为老人免费理发,2024年获得“宿州市强国复兴有我”项目扶持奖;“老兵护苗团”由62名退伍军人组成,负责社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2025年荣获“埇桥区文明实践三等奖”;“五老调解团”既是“和事茶”的主力,也是社区的“道德宣讲队”,每年开展六尺巷故事讲座20余场。

  这些志愿服务队,是“和事茶”的延伸——让“和”从“矛盾化解”走进“日常服务”。比如“一剪美”的创始人、“中国好人”陈玲,每次给老人理发都会说:“您要是有啥烦心事,就去喝和事茶,我陪您去。”

  以“和”为笔,写就新时代的“幸福答卷”

  “管着千家事,操着万份心,说到底是要让居民过上好日子。”陈望波说,“我们的治理,不是‘管’居民,而是‘融’进居民,让‘和’成为社区的‘底色’。”

  如今的金园社区,“和事茶”香飘万家,“志愿红”遍布社区,“一剪美”的剪刀声、“老兵护苗团”的笑声、“五老”的宣讲声,汇成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幸福乐章”。

  “未来,我们要让‘和事茶’越泡越香,让‘和立方’越建越牢,让金园成为‘和满万家’的幸福社区。”陈望波望着“和事茶”桌,眼里满是期待。(黄媛媛 张善民)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