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速报 > 正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丨张林兵: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三十载“养鱼路”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时间:2025-09-22 14:29:01

  2025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一位来自安徽铜陵的水产养殖者站上了领奖台。他就是张林兵——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一位用三十年时间专注“养好一条鱼”的新农人。

  从14亩鱼池全军覆没,到年入3800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从单打独斗的养殖户,到带动全国30个省市养殖户共同致富的领军人——张林兵的三十年,是一条艰辛但坚定的渔业升级之路。

  困局与破局

  九十年代初,中专毕业的张林兵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与许多选择进城工作的同学不同,这个土生土长的铜陵年轻人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回乡养鱼。

  “见过太多乡亲靠水吃饭,但传统渔业模式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张林兵回忆道。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辛苦建设的14亩鱼池因鱼病侵袭一夜之间全军覆没。

  挫折没有击垮这个年轻人,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张林兵毅然离开家乡,前往江浙等养殖业发达地区学习取经。他一边摸索积累养殖经验,一边为再次创业积累资金。

  技术与创新

  2011年,张林兵带着成熟的技术和鱼种回到家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在金港村连片的池塘中成立了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

  2013年,张林建成了安徽首个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系统,引进口感鲜美、市场需求旺盛的大口黑鲈。然而危机再次降临:2014年,因患虹彩病,大口黑鲈存活率骤降至40%。

  “我们最早引进的大口黑鲈原产美国,但由于多年的累代繁育,种质性状退化,出现生长速度减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公司老员工介绍。

  面对困境,张林兵果断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他多次赴美国大口黑鲈原产地考察,先后两批次从密苏里区域引进具有遗传多样性的大口黑鲈原种。

  选育与突破

  张林兵没有急着扩繁销售,而是在专家协助下开展品种选育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公司选育出的“皖鲈”较普通鲈鱼生长速度提高了15%,出肉率提高了12%,苗种成活率达90%。

  “选育出的‘皖鲈’保存了优异的种群基因,填补了国内空白。”老员工自豪地说。

  2018年6月,张林兵带着“皖鲈1号”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亮相,凭借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大口黑鲈及苗种培育技术,一举获得创新奖。

  带动与共富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张林兵思考的已经不仅仅是自身企业的发展。2013年起,他流转金港村“十种九涝”低洼地300余亩,按照租金550元/亩/年的标准,每隔3年每亩租金再增加50元。

  此外,公司累计向金港村、东垅村分红59万元和40万元。2020年,为配合国家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公司吸纳退捕渔民就业,每人年工资性收入达6万元以上。

  张林兵还通过“互联网+”建立“池塘创新养殖技术联盟群”,涵盖全国30个省市区,把专家请到渔民面前,把最新技术推广给养殖户。他举办了10多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200余人次。

  荣誉与责任

  作为地方人大代表和党员,张林兵积极履职尽责。他于2025年提出的《关于大力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建议》被评为优秀代表建议。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农民回信的要求,他向铜陵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立足铜陵鲈鱼种源优势,做好“一条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并得到批复。

  “得到全国劳动模范这样高规格的荣誉,是我从未想过的。”张林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劳动者。”

  如今,张林渔业公司规模已从111亩发展到1400余亩,年收入达3800万元。“皖鲈”苗种繁殖产能已达到60亿尾,成为国内大口黑鲈主产区的“抢手货”。

  从一个人拼搏到惠及全乡,从反复失败到逆天改命,张林兵用三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康庄大道。

  “接下来,我将继续孜孜于渔业养殖领域,不断创新技术、优化管理模式,为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张林兵说,“同时,我也将继续进行公益事业,尽自己最大力量带动更多水产养殖户共同致富。”

  这位从铜陵水乡走出来的全国劳模,依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朴实与坚定,正如他三十年来从未离开过这一汪养育了他的鱼塘。(万伦/文 梅建广/图)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