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村新经济 > 正文

夏粮稳产筑根基 秋粮向好显活力

时间:2025-07-25 19:16:41

2025年夏粮生产克服局部地区较重旱情等不利影响,实现了稳产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994.8亿斤,位列历史第二高产年份。丰收来之不易,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稳产丰收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监督检查司司长王乐君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夏粮是第一季粮食,在全年粮食产量中占了两成多,在25个有夏粮生产任务的省份中,20个省的播种面积增加。从抗旱效果看,各地高度重视农业抗灾救灾,应对及时有力,稳住了产量。中央财政提早下拨了16亿元支持小麦“一喷三防”,及时下拨3.76亿元支持抗旱浇麦。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全国3.4亿亩冬小麦,完全靠天吃饭的旱地麦仅占两成左右,八成以上有水浇的条件。同时,农业应急救灾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已建设“平急两用”的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3300多家、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1.36万支。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粮食生产的韧性。

今年“三夏”期间,一批高端智能、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为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全国电驱式、气力式等高性能播种机保有量接近18万台,播种质量得到了提高,推动出苗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每秒18公斤大喂入量机型首次应用于麦收作业,在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了低损收获;丘陵山地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急需的机具实现量产应用,丘陵山区部分领域“无机可用”的问题得到缓解。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97%、91%和88%,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民稳步增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同比增长4.9%。今年受内外部经济形势影响,农民就业增收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稳住增收势头。做好夏粮早稻收购,全力保障农民顺畅售粮,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让优质农产品卖上好价钱,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秋粮总体形势偏好

“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吕修涛表示,今年各地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应用高性能播种机,集成推广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播种出苗质量较高,加之光温水较为匹配,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偏好。目前已进入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期。对此,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奋战100天抓夏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并联合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召开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对抗灾夺丰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一方面,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组织包省包片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水肥调控、化控防倒、“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措施落实,促进苗情转化和均衡增产。另一方面,抗灾害防病虫。紧盯重大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应急响应,提早落实防灾减灾的关键措施;同时,强化大区联合监测、分区协同治理,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夏粮的稳产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第一道防线,金灿灿的麦田不仅承载着农民的期盼,更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当前,既要巩固夏粮丰收成果,做好颗粒归仓与收益保障,更要抓实秋粮田间管理,全力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挑战,为实现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