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村新经济 > 正文

一颗甘蓝 托举10亿元富民产业

时间:2025-07-25 19:18:45

甘蓝特写。 (湖北日报通讯员 卢建 摄)

潘家湾镇,成片的甘蓝长势正旺。(湖北日报通讯员 卢建 摄)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蔬菜长势,详细询问蔬菜品种、种植技术、销售等情况,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嘉鱼县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产业,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谢燕子 龙钰 皮博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作为与山东寿光齐名的蔬菜大县,嘉鱼县“两瓜两菜”(冬瓜、南瓜、甘蓝、大白菜)年产值突破60亿元,其中甘蓝产量全省第一,被誉为“中国甘蓝之乡”。

在核心产区潘家湾镇,2.7万亩蔬菜长廊中甘蓝独占2.1万亩,带动全镇年产值突破10亿元,跻身全国“十亿元乡镇”行列。

今年上半年,嘉鱼全县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06%。当产量规模持续扩大,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型正在发生:这颗托起“十亿元乡镇”的甘蓝,如何突破传统种植模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潘家湾镇,探寻这颗“黄金菜”背后的产业升级密码。

科技扎下根,带动产业整体升级

今年6月,潘家湾镇迎来农业科技力量“组团”落地——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嘉鱼基地等6家涉农科研与服务机构集中挂牌成立,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过去种菜靠经验、看天吃饭,现在种菜靠科技、看的是数据。”嘉鱼县委常委、副县长、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介绍。

他说,为破解土壤地力透支、种植效率不高等瓶颈,潘家湾镇正将田间地头打造为开放式实验室,重点实施三大行动: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针对土壤问题,引进彭敏博士团队实施土壤改良试验,建设100亩测土配方技术改良示范基地;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聚焦全程机械化,建设150亩甘蓝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健康模式栽培行动。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建设500亩健康栽培示范基地,实施蔬菜长廊水肥一体化及产业提档升级项目。

同时,强化科技攻关与示范引领,依托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张扬勇博士团队,重点解决越冬甘蓝品种“卡脖子”问题,试种玉米—甘蓝轮作新模式,建设200亩蔬菜新品种筛选基地。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模式,系统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带动产业整体升级。

此次集中挂牌的机构还包括嘉鱼县油菜科技小院、嘉鱼蔬菜健康栽培研发中心、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蔬菜产业学院,形成科研团队、政府、院校紧密协作的蔬菜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

链条连得紧,从“卖鲜菜”到“卖价值”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周湘波点出蔬菜产业的一大痛点。

潘家湾镇蔬菜年均产量达50万吨,档次不高,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全镇冷藏能力仅为1600吨,不足产量的0.33%,大量蔬菜集中上市不进行冷冻处理,既不利于蔬菜长途运销,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品质与效益大打折扣。

如今,潘家湾镇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实现从“卖鲜菜”到“卖价值”的跃升。

补冷链,破“集中上市”困局——投资2.7亿元的气膜冷库群建成后,大幅提升冷藏能力,让蔬菜能错峰销售,拉长上市期,提升议价权。

强加工,提“身价”拓市场——引进嘉丽脱水蔬菜、中油杂501油菜硒片硒粉等加工项目,预计提升蔬菜附加值20%。

巧招商,解“落地难”促共赢——创新算账式招商,用数据说话,向企业证明落户的成本优势。同时,签订保底价协议,让农民稳定分享增值收益。

“过去甘蓝3毛一斤还要看行情,现在烘干变成脱水蔬菜后出口,每吨价格翻了好几倍!”周湘波说,北方能源虽然低价,但鲜菜从田间到加工厂的运输、包装、损耗等综合成本高达每斤1毛,引进本地加工企业后,节本效果明显。

算清成本账,优势看得见。嘉丽蔬菜脱水项目将甘蓝“吃干榨净”,损耗下降50%;气膜冷库基地让鲜菜错峰销售,利润提升20%;净菜加工车间则让蔬菜“穿衣戴帽”直供商超,附加值增加20%。

“产地直连工厂,冷库调节供需,市场引导种植。育—种—管—收—加—销全链条高效联动,真正实现‘一颗菜’向‘一条链’的跃迁,让农民持续增收。”周湘波说,潘家湾镇正从“卖原料”转向整合价值链,让每颗蔬菜的价值在链条上最大化释放。

品牌叫得响,“三张牌”叩开全球市场

在科技和产业链的双重助力下,潘家湾镇正全力擦亮“嘉鱼蔬菜”这块金字招牌,让好菜卖全球,带着乡亲一起富。

怎么干?潘家湾亮出“三张牌”——

标准牌。委托省农科院制定《嘉鱼甘蓝生产标准体系》等规划,旨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从种到收再到卖,全程有章法,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规模牌。推行“4个6”模式,即夫妻流转种植60亩土地,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实现不低于6万元的收入,同时夫妻二人蔬菜务工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实现年均总收入最低18万元。这种模式让农民干劲足、收入稳。

融合牌。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主题公园,打造“四邑早安”田园综合体,农文旅融合预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

深耕近40年,潘家湾镇的蔬菜早已畅销海内外:覆盖国内200多个城市、扎根22个省级大型农贸市场,还漂洋过海卖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总书记嘱托我们把富民产业做好。”周湘波说,科技扎下根、链条生出金、品牌有身价,老百姓的菜篮子才能越拎越稳。

眼下,潘家湾镇的新动作不断:推进“红色菜园”项目,建设1800亩高标准菜园和大学生实践基地。农民把地租出去收租金,到基地干活拿薪金,还能参与分红。租金+薪金+分红,一份地挣三份钱,蔬菜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责任编辑:高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