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鸿图 通讯员 何应凤 陈如梅
整洁村道上,石头房子前,文艺小店里……处处是身着靓装、拍照打卡的年轻人。这是7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北海市海城区地角街道新营社区流下村看到的画面,村头村尾、篱笆栅栏皆可成景。
“现在是暑期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热闹得很。”新营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元颇为感慨,思绪恍惚间回到10多年前被称为“三无村”“空心村”的流下村。当时,由于村民思想观念保守固化,产业结构单一,治理模式陈旧落后,发展长期停滞。在北海市和海城区的大力支持下,流下村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创新实施“三小”策略,激活“人、业、治”三个关键因素,推动乡村全方位蝶变,变成了当地有名的网红村。
2024年,流下村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约500万元,村民人均旅游收入3.5万元。
1 “小人物”破思想之冰
流下村村长麦运礼坐在院子里,眼前他亲手建的老房子,如今已租给别人经营饮品店和“北海有礼”店,到访游客或品尝咖啡,或挑选礼品。
流下村地处北海市区冠头岭脚下,具有300多年历史,它完整保存着疍家独具特色的石头民居建筑群,是北海渔村文化的活态见证。“我建这座老房子的石头是从冠头岭山上搬下来的,用它们砌墙,不怕被涨潮的海水泡坏。”在麦运礼眼中,老房子是渔村的记忆、看得见的乡愁。
但有些村民并非这样想,他们觉得老房子不值钱,有的拆了重建楼房,有的丢之弃之,任其破败。如此,不仅无法保存古渔村风貌,流下村的特色也将一去不复返。于是,麦运礼呼吁大家响应政府号召,保护传统民居,并破除僵化思想,挖掘渔村文化,让文明新风赋能乡村发展。
同时,麦运礼于2014年率先引资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流下村首家精品民宿。凭借“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该民宿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理念一变天地宽,新风吹拂古渔村。村民们纷纷将闲置的牛棚、破旧房屋改造,或者出租给他人打造成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文创工作室和陶艺工坊等。据统计,目前全村已有42处闲置房屋完成改造,月租金收入从改造前的500元提升至3000元以上,实现了房产的保值增值。
思想之冰破除后,村民们积极响应人居环境整治,将自家庭院打造成“微花园”“微果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泥泞的村道变身文艺步道,闲置的牛棚化作网红咖啡馆,古老的渔村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清新的文艺气息。
2 “小特色”破产业之困
“来一碗椰奶清补凉吧,这是我们店的招牌产品。”从早到晚,流下村壹家小院老板叶大姐都在热情地招呼游客,她手工制作的本地糖水十分受欢迎,院子里坐满了人。
“村里一直倡导文明乡风,我们秉承诚信来经营。”叶大姐开窗亮厨,游客可以直接看到糖水制作的过程,从而放心消费。
在文明乡风潜移默化下,流下村深度挖掘本地“小特色”,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培育出高端民宿、文创工坊、特色餐饮、研学基地、海上运动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在特色美食方面,流下村以海鲜美食和地方小吃为切入点,打造了老道咖啡、花虎小面等美食地标,村中弥漫的台湾凤梨酥、北海虾饼等特色小吃的香味,唤醒了游客的味蕾。
在民宿产业方面,流下村依托古民居建筑特色,吸引社会资本6500万元,打造半山半海、花田久地等多个精品民宿项目集群,带动80%闲置民房完成改造升级。
文创产业方面,聚焦传统文化与渔村生活,引进20余家企业,打造了啵啵汽水铺、何其美植物馆等特色店铺。这些店铺将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意结合,以复古风格、海洋元素和创意设计吸引游客,成为网红打卡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小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更在无形中重塑了乡风文明。村民们逐渐树立起服务意识,主动保持房前屋后整洁美观,诚信经营、礼貌待人的文明新风尚在村中蔚然成风。据统计,全村95%的农户和商铺参与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出“美丽庭院”22个、“星级门店”15个,文明乡风在流下村深入人心。
3 “小平台”破治理之难
在南海贝壳馆,游客可以感受贝壳如何被制成一幅绚丽的贝雕画;在紫霞湾珍珠店,掰开一个珍珠贝,取出璀璨夺目的珍珠……
“我们这两家店,不仅产品有北海特色,店面设计也很别致。”北海海珠韵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李雄领着记者来到店外,指着一处由绿植和鲜花点缀的花圃说:“谁能想到这里是一处化粪池?经过打造花圃、设计墙绘和树立文艺路标,现在它已经成了为游客拍照打卡点。”
在很多地方,相关部门对店面的管理通常是门前“三包”,而在流下村,不少店主还包绿化,从而形成“四包”的管理模式。
这样的基层治理机制如何形成,并得到商家的拥护?在流下村居民议事厅,记者找到了答案。
议事厅墙上,分别挂着流下村2017年、2022年、2025年版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内容从最初的村庄清洁,到村风民俗,再到如今的诚信经营,它反映了流下村不同时期移风易俗工作的重点,也是流下村不断焕新发展的见证。”地角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开鸿介绍,流下村的华丽蜕变,得益于基层治理机制的持续创新与有力保障。村里建立了“村民议事会+商业联盟”的双轨议事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落实。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将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细化为20项可操作的考评指标,纳入村规民约和商户经营规范中。
叶李雄是流下村商家联盟议事会副会长,他率先示范,带动进驻流下村的商家行动起来。除了做好店面整洁美化事宜,更要注重诚信经营,做到明码标价,让游客明明白白、开开心心地消费。
通过“村民议事会+商业联盟”的双轨议事机制,流下村实现了产业与文明、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来的深度融合,新、老流下村人通过共商共议达成共识,共建共治共享。
为充分激发村民和商户参与热情,流下村实施文明积分管理制度,村民和商户通过参与村容整治、志愿服务、“门前四包”等活动获取积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村里还建立动态监督体系,由党员、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监督队定期巡查,在村务公开栏设立“红黑榜”,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整改。每年开展“美丽庭院”“星级门店”等评选活动,获奖者在宣传推介、政策扶持等方面获得倾斜。
这些举措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积分改变习惯、文明带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流下村的蝶变是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进的生动实践。海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德仁表示,流下村的成功经验在于坚持以“群众受益”这个根本,牢牢抓住“文化传承”这个灵魂,用好“机制创新”这个法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全新动力。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