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村新经济 > 正文

“仔仔债”变“幸福账”

时间:2025-08-05 11:38:06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傅清龙 李家健 实习生 刘子雅 文/图

盛夏时节,在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委毛竹山村,村口宣传栏上崭新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曾让村民愁眉不展的“仔仔债”(当地旧俗,老人去世时,外嫁女需置办大量烟酒红包、点心等“仔仔”,分发给吊唁亲友)已成为历史。

如今,大棚里的葡萄青果缀满枝,丰收在望;村里少了铺张浪费的喧嚣,多了葡萄园里忙碌的身影。蝉鸣声中,一股清新和乐的“幸福风”,正吹拂这个小山村。

1 破局:红白理事管出新气象

过去,一场白事办下来,外嫁女置办“仔仔”动辄花费上万元。因旧习俗将“仔仔”数量与孝顺、“面子”捆绑。为了撑所谓的“面子”,不少家庭为此举债,苦不堪言。

“那时候,有人咬牙凑出3万多元,香烟堆成小山,点心整车拉来。”毛竹山村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王新明回忆道,当最后一位吊唁者领走“仔仔”,家里人看着空荡荡钱包叹气:“这哪是尽孝,分明是债啊!”

2021年,毛竹山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决心破除“仔仔债”这个陋习。该村以明确操办标准和监督机制为抓手,从源头约束村民行为,遏制攀比之风。村里推行“村民提议—村小组商议—党支部审议—村民大会决议”的民主决策模式,将村规民约细化:统一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等五方面规范,明确宴席不超15桌、每桌花费不超过500元,礼金不超200元。同时,组建宣传劝导、礼仪服务和后勤服务三支队伍负责操办,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以制度化监管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2022年,村民王恩博的父亲去世,原计划按30桌、预算3万多元操办。王新明语重心长地劝道:“家里困难,钱省着用。按新规,宴请不要超过15桌,按10人一桌计,每桌标准不超500元(含酒水),大家会理解的。”经过耐心劝导,王恩博最终选择了简办。

2024年,王新明的女儿王佳结婚,女儿本想大办30桌,但王新明坚决反对:“党员干部要带头守规矩!”最终,婚礼仅宴请直系亲属,办了10来桌,只花费一万多元便礼成。

红白理事会现在是毛竹山村的“大管家”,村民对新《村规民约》赞不绝口。

在党员学习会上,全村党员带头承诺简办红白事、不发“仔仔”。党员及近亲属累计简办白事12起,平均每场节省2万元以上。在党员带动下,村内婚丧宴请规模从20—30桌锐减至10桌左右,降幅超50%。

2 赋能:葡萄架下的产业突围

移风易俗,不仅省下了“面子钱”,更释放出产业发展的活力。毛竹山村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品牌建设”双轮驱动路径,提升了葡萄产业附加值,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引导大家将精力聚焦于产业发展当中。这种“收入提升—精力转移”的正向循环,实现了移风易俗与产业兴旺的同频共振。

走进毛竹山村的葡萄园,大棚内藤蔓舒展,碧叶如盖。一串串葡萄裹着纸袋,饱满的果实蕴藏着丰收的希望。“科技特派员教的疏果技术真管用,葡萄颗颗饱满,品质一流!”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协会会长王海荣看着即将上市的妮娜皇后葡萄,信心满满。

“阳光玫瑰葡萄皮薄肉脆,汁水丰盈……”在全州毛竹山幸福直播间,主播李清清和助手正捧着新鲜葡萄向网友热情推介,为即将大量上市的毛竹山葡萄造势。

“过去见面问‘随了多少份子’,现在问‘葡萄卖几块钱一斤’。”村民王德利的话道出了变化。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毛竹山提子”荣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辐射周边种植葡萄3000余亩。

王海荣介绍,村里引入5000余万元资金升级葡萄基地及设施,在专家指导下改良10多个品种。如今,葡萄亩产增加250公斤,单价提高35%,每亩增收超万元。收益的增加,让村民的心思从“凑份子、忙宴席”转向了“学技术、管果园”。

村里还举办“葡萄节云推介”等活动,打响品牌,订单农业占比高达60%。同时,深挖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培育13名农民导游,发展21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来收入近600万元。

3 共生:文明新风浸润山水间

夜幕降临,村民活动中心的“夜话会”准时开场。“村口垃圾箱该挪挪位置了!”“农家乐的厨余油污得规范处理!”……村民们畅所欲言,一条条来自田间地头的“土办法”,成了村民自治的“金钥匙”。通过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组织,毛竹山村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环境整治等措施,实现了村庄的和谐美丽,为移风易俗创造了良好环境。

为巩固成果,毛竹山村成立了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等组成的移风易俗督导队,建立“红黑榜”机制。同时,创新开设“夜话会”,收集陋习案例,开展群众评议17场,推动简办红白事16起,为村民节省开支近60万元。村里评选出“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28个文明榜样,王德利家庭更是荣获第三届全国“最美家庭”,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督导队员们揣着笔记本走遍全村。如今村里最热闹的“攀比”,变成了28户“十星文明户”门楣上闪亮的铜牌。村民从被动的“要我做”,逐渐转变为“我要做”。当群众的意愿被倾听、诉求被采纳,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自然提升,主动担当的意识也随之增强。

漫步毛竹山,白墙黛瓦的农舍掩映在葡萄绿荫之中。村规民约墙绘旁,孩童嬉戏追逐。在这片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上,幸福新风正徐徐吹进村民心田。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