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村新经济 > 正文

绵阳加快打造“振兴工坊”:浙川东西部协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时间:2025-08-08 19:46:51

“振兴工坊”是四川省借鉴浙江省打造“共富工坊”经验做法的创新举措,是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载体,自2025年4月28日全省首家“振兴工坊”在绵阳市揭牌以来,全市持续开展东西部协作“振兴工坊”打造行动,努力实现资源聚合、要素整合,推动农民增收、集体增富,加快打造激活共同富裕的“大引擎”。

非遗焕彩:羌绣工坊“绣”出共富路

作为四川省首家挂牌的“振兴工坊”,北川云珍羌绣体验馆以党建为纽带,将羌族非遗文化资源与现代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公司+合作社+绣娘”的多方联动模式。

在东西部协作资源的加持下,这里不仅成为2000余名家庭妇女的“灵活就业站”,更通过系统化培训培育出1200余名专业绣娘。走进工坊的数字化展厅,羌绣纹样与现代服饰、家居用品巧妙结合的产品琳琅满目——这些由绣娘们手工缝制的作品,正通过“羌绣工坊+村播基地”平台,与知名品牌达成合作。

“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绣花自用,现在跟着工坊学新花样,订单接不停。”来自永昌镇的绣娘展示着自己的订单记录,她如今每月能稳定增收2000元,骨干绣娘年收入更是突破10万元。据统计,工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带动500余名妇女和残障人士脱贫,让指尖技艺真正转化成了“指尖经济”,实现“文化+就业”双振兴。

绣娘在工坊里绣制羌绣制品(北川羌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盘活资源:袜子厂织就乡村“幸福网”

平武县绵阳合佳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这座由闲置校舍改造而成的现代化袜业基地,自2024年底投产以来,已创造600万元销售产值,成为“振兴工坊”盘活闲置资源的典范。

“包吃包住还能照顾老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来自古城镇水田村的王大姐正在分拣刚下线的棉袜,他和丈夫都是这里的员工,两人每月总收入超7000元。目前,工坊已吸纳6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12名脱贫户和8名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熟练工最高能拿到5000元。

企业负责人介绍,工坊采用“村级组织牵线+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既解决了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难题,又为村集体带来校舍租赁收益,形成“劳动增收+资产增值”的可持续增收路径。预计“振兴工坊”建成后,企业还将新增30个就业岗位,配套建设技能培训中心,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技能提升”双丰收。

灵活就业:魔芋车间托起“家门口”致富梦

北川县安福魔芋的包装车间里,村民们正麻利地将魔芋制品分装打包。这家专注于魔芋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覆盖长三角地区及23条航空航线的销售网络,让山区魔芋变成了“金疙瘩”。

“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上班,按件算钱,一个月能挣3000多。”来自安昌镇的张阿姨边包装边说。车间实行弹性工作制,高峰期每日有40人上岗,淡季也能稳定提供20余个岗位,特别适合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

企业通过“技能培训+计件薪酬”模式,已帮助50余名村民掌握包装、质检等技能。负责人拿出订单统计表介绍:“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几个月以后,等‘振兴工坊’顺利建成,还要新增20个岗位,让更多人分享产业链红利。”这种“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精准对接”的模式,既解了企业“用工难”,又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激活了乡村本土资源与市场要素的联动效能。

茶香富农:技能培训激活“一片叶子”经济

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的茶艺教室里,盖头山村的茶农们正在学习茶艺展示。“以前只会摘茶叶,现在能给游客讲茶道、做研学,收入翻了一番。”茶农陈大哥冲泡着今年的新茶,脸上满是笑意。

作为“振兴工坊”的重要载体,该中心构建起“种植+加工+体验+销售”的茶产业链:不仅通过统一技术标准提升茶叶品质,还开发了采茶体验、手工制茶等研学项目,让一片叶子带动多条增收渠道。

中心已培训50余户茶农掌握茶艺、电商等技能,带动周边以茶文化为亮点的农家乐蓬勃发展。2025年擂鼓镇盖头山村千亩生态茶园茶叶产量已突破300吨,带动销售额超千万元。接下来,通过东西部协作“振兴工坊”的推动与助力,预计还将带动百余户农户加入产业链,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从家门口的就业增收,到集成东西部协作各方力量的支持体系,绵阳市正在加快推动“振兴工坊”实现村企结对共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吸引青年返乡创新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下一步,绵阳市将努力拓宽群众“共富路”,为乡村振兴书写更精彩的篇章。(黄薇)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